位于遵义高坪工业园的航天江南凯星液力公司装配厂房内,首条国内MA自动液力变速器智能柔性装配线正在投入使用。这个项目是企业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工厂的重要产物。
据介绍,这个“智能大咖”投产后,企业MA自动液力变速器每年产能将提升10倍。
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,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基于航天制造企业的特点和转型升级战略举措,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战略部署下,航天江南积极作为、求实创新,运用人工智能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升级,为其“装上眼睛”“插上翅膀”“填满能量”,助推企业在加快动能转化、高质量发展中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把“眼睛”盯在关键环节
以往,在流水线中用人眼进行产品检测,不仅费时费力,且提高出厂合格率难度较大。如今,使用机器代替人眼进行检验和测量,就可轻松解决这些“瓶颈”问题。
这得益于航天电器自主研制并投入使用的全自动高速视觉检测机。相较传统作业,运用视觉检测技术节省工序28道,减少操作人员38人,大大降低车间的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。初步估算,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800万元/年。
“智造”的影子,在航天江南随处可见。去年以来,航天江南智能化改造投入2亿多元。除航天电器外,航天江南多个企业在智能化产品应用上取得突破。航天天马3D打印创新中心投入生产,大幅缩减了公司人力及时间等成本;航天控制FAST智能机器人项目获国家重大专项,为进军国家重大基础装备领域铺平基石;航天新力特种合金材料及高端铸锻产业链拓展取得突破,成功进入核电站模块化小型堆项目……
没有核心技术的“破茧”,就没有智能制造的“成蝶”。依靠“智能”“创新”“动能转换”,聚焦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,航天江南信息化水平、产业化能力显著提升。
截至目前,实现主要生产制造类单位和服务保障类单位ERP建设及深入应用全覆盖;基于PDM平台优化设计流程,缩短产品研发周期30%;持续推进OEM/ODM企业建设和业务拓展,实现OEM/ODM收入大幅增长。
给装备插上“云”的翅膀
“Great job!”,3月的一天,航天江南所属航天林泉收到一封电子邮件,国际客户这样回复说。
“以顾客为中心,急用户所急,想用户所想”,不仅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,也给企业市场拓展带来机遇。
今年以来,航天林泉两家子公司新签各类订单1600余万元,其中出口订单150万美元,主要涉及美国、英国、意大利、印度、马来西亚等国家。
装备制造业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,要建立企业的全球核心竞争力,就必须走国际化之路。
以重点项目为平台,借助“1+3”产学研合作模式,航天江南相继与国内多家知名院校、企业,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,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无缝衔接。
以“三类制造”为抓手,通过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平台、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,搭建市场营销共享互助平台,实现新品开发与市场同步。
如今,在航天江南,装备制造产业插上“云”的翅膀。全级次单位和具有条件的设备100%接入云平台,初步具备柔性装配、自动检测、智能管控、协同制造能力。外贸产品实现新市场拓展和新产品出口双突破,多型自营产品成功出口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大功率自动液力变速器获签国际市场大单,智能制造业务成功打入欧洲高端市场。
集群模式助产业腾飞
“建成国内一流、智能化水平高、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化集群基地,产业规模达200亿元。”基于这样的目标和定位,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在2020年按下“加速键”,投资协议落地、土地招拍挂摘牌、可研报告编制、生产性规划设计等全面铺开。
项目是发展的“牛鼻子”。结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及自身发展实践,致力于打造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化集群基地,航天江南统筹设计项目发展方向、重点领域、实现路径和推进步骤,细化制定落实路线图、时间表。
其中,产业格局被勾勒“2+5+N”。“2”指新能源动力总成和特种机器人,“5”指高端电子元器件、精密传感及测控仪器、智能动力能源系统、高端齿轮及精密传动系统、精密微特电机等五个领域,“N”指不断向其他领域形成辐射效应。
蓝图绘就,整装待发。2月10日,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,航天江南就发出重大项目攻坚战的动员令。在严密防控疫情的同时,以全面落实“五个一”工作为主线,航天江南领导班子分头抓总,每周走访调度、开展高层对接,加速推动项目建设;建立“1+2+N”分工体系,明确关键节点和责任人,按月进行分解落实,按周开展跟踪协调,并运用多项目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控和考核检查。
进入3月,项目建设全面提速,呈现多点开花、齐头并进的景象。多型号谐波减速器、微型丝杠部分型号实现批量供货;智能配注智能分采系统完成工程样机研制;汽车EPS电机完成9款产品开发;5G连接器聚焦客户需求,建成2条高速产品全自动生产线,8条射频产品半自动生产线,最高产能达20万只/天;深水密封及水下插拔连接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,完成样机验证及交付。
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智能制造星火燎原,渐成航天江南产业发展主旋律。